- 联系我们
-
- 服务热线:0591-83445102
- 联系传真:0591-83474931
- 联系地址: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乐群路16号
- 学院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:网站首页 -- 学院动态
-
马丁·路德神学系列讲座走进福湾讲坛
新闻来源于:办公室 发表于:2018-11-29 8:45:59 浏览1730次 2018年11月26日,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黄保罗教授走进福湾讲坛,为福建神学院全院师生打开了“马丁·路德”神学的新世界。院长岳清华牧师对黄保罗教授的到来进行隆重地介绍,并表示热烈的欢迎。
讲座第一天,黄保罗教授带来题为“马丁·路德所论的‘信’及其对于基督教中国化的意义”的专题讲座。黄保罗教授主要围绕“当代中国大陆汉语语境中的‘信’”及“希腊语和罗马天主教里的‘信’”来展开分享。他说,“信”在当代中国大陆汉语的语境中,可作为动词、名词、形容词来使用。“信”不仅是生命对世界的主观认识,而且有境界大小之分;它还可以是一切行为的根本导向,并且拥有改变能力的物质力量。但这样的“信”存在一种把 “信心”与“行为”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的危险,以至于有淡化“因信称义”的误解出现。
黄保罗教授继续说到,中世纪罗马天主教所理解的“信”,大都处于一个“即使不信的人拒绝相信它,它仍旧保持不变的信仰”的时代,即所谓的“客观的信”。不过宗教改革家们发现了“主观的信”,它是一种属于接受了教义的信徒的个人态度的信仰。但马丁·路德对于“因信称义”中的“信”有其独到的见解,黄教授从“信”的三种不同词性来分析。
当“信”作为动词时,它被称为“对未来的信靠、对过去的信靠、对现在存在的拥有”。它涉及“信的对象、信的人、信本身”这三个元素,路德也一直把“信”当做动词来使用。不过路德强调要对动词性的“信”加以细分,否则有可能在救恩论上导致伯拉纠或半伯拉纠主义,对此他亦有清晰的分辨。路德早期不仅将“信”理解为对过去发生的教义的“接受”和“承认”,而且还视为“顺服”和理智上的“同意”。
当“信”作为名词时,它可以是代表基督教所宣传的“福音真理”,即“信仰”,也可以是上帝所赐给信徒的“礼物”。这个“礼物”在信徒的心里就像“一个最困难又最优美的行为”一样,这也是路德有别于他人的观点。
当“信”作为形容词来使用,特别拥有“诚实的”之义,因为“诚实、信实、不违背自己的应许”是上帝的重要特点。因此,上帝把名词的“信”作为礼物赐给人成为其“信心”,并在圣灵的带领和教会的牧养下,使信徒产生出动词性的“相信、信靠”等等。
总之,路德所论之“信”的含义是丰富的,没有“信”,“称义”便成枉然。对于基督教中国化的意义而言,不仅在纠正汉语中把“信”理解为“行为”具有重大的思考空间;而且关于“华人基督徒如何处理与非基督徒之间的关系”这一问题上,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。
第二天,黄保罗教授又为大家带来路德神学专题的续集——“马丁·路德所论的两种爱”。他围绕芬兰学派之父曼多马所著的文集之一《两种爱:马丁·路德的信仰世界》为切入点展开。首先他介绍了古希腊所论的五种“爱”,这五种爱分别在不同的群体中体现各自特点,即“希腊神话与爱、希腊哲学家眼中的爱、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爱、同性爱、婚姻家庭与性生活”。
接着他以构成此书的七章内容作简要分析。在开篇“对存在的爱与不存在的爱”这一章中,提到一核心概念:“上帝以之进行爱的爱和人以之进行爱的爱”。路德以摘要的方式,借助于它们互相不同的“方向”,描述了爱的两个基本类型。第二章“两种爱与作为联合力量的爱”讲述了“人之爱”与“上帝之爱”的区别。“爱”可以产生一种把爱者与被爱者联合到一起的力量,人之爱相对被动,而神之爱是主动的,对此路德与托马斯·阿奎那的“爱人如己”的观点有不同见解。黄保罗教授层层递进,引人入胜,并结合许多教会牧养的事例进行说明,使听众对这一神秘的路德神学不再陌生。直至此书的末篇“对上帝的爱”,他说“爱上帝就是基督徒要追求获得并接受善的模式,最后慢慢转化成上帝爱人的方式。”
讲座的最后,黄保罗教授耐心地答疑解惑,令同学们所获良多。此次讲座,也激发了大家对“马丁·路德神学”研究的兴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