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联系我们
-
- 服务热线:0591-83445102
- 联系传真:0591-83474931
- 联系地址: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乐群路16号
- 学院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:网站首页 -- 学院动态
-
汉语圣经方法论研究系列讲座在福湾讲坛举行
新闻来源于:办公室 发表于:2018-11-1 19:56:28 浏览1692次 十月的福神,秋意深浓,云淡风轻。2018年10月30日,福湾讲坛迎来一场经典与现代碰撞的学术盛宴。来自浙江大学的梁慧教偕同同她的学生,为福建神学院全校师生带来“汉语圣经研究:方法论的探讨”系列讲座。福建神学院院长岳清华牧师对梁慧教授一行进行隆重地介绍,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。
梁慧教授以题为“儒家先秦经典诠释方法对于汉语圣经研究方法论探讨的意义”作为开场分享。梁教授说到,关于诠释方法,儒家应该是“原始经学”的最早提出者,特别是从孔孟的经典著作中可窥见其诠释原则。“比较经传学”这一概念的提出,使“汉语圣经”与“儒家经典”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,二者的正典化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。
梁教授特以孔子治“六经”的标准与原则为例,解释了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” 这句话所带来的诠释学意义,而孟子则以“以意逆字、知人论世”作为释经的准则。若将犹太教的释经传统与基督教对比,便会发现有其独特性,其中最典型的便是“妥拉”。特别是对于妥拉的口头传统,它在文明传承的过程中,那些令人难以理解的解释最终也成为了经典的一部分,这和儒家经典著作的传承十分相似。虽然拉比释经比基督教传统开放得多,但儒家的诠释学为基督教的释经方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。
梁教授最后说到,无论何种经典,它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有永远的对话。释经的世界是没有标准的。诠释学作为一种资源,有助于思考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为何。
梁慧教授精彩的讲座分享结束后,下午又紧接着三场专题讲座。第一场由浙江大学文学研究所的张雅斐博士后带来的“晚清圣经人物传记中的保罗形象研究——以圣经接受史的视角”。张博士以宗教类传记这一圣经的传播途径为切入点,将郭实腊的《保罗言行录》与安美瑞的《保罗言行》进行对比,用以窥探保罗这位圣经人物在晚清时期被形象重塑的背后动机。张博士进而解释了何为“圣经接受史”,介绍了两本著作的作者简介及内容概要,并分析不同作者笔下的保罗与圣经记载有所不同的原因。郭实腊为读者呈现一位具有圣人和圣徒双重特质的保罗;而安美瑞描述的则是一位平凡的、具有人性软弱的保罗。若从“圣经接受史”的角度剖析,正是因为目标读者、文本社会语境的差异,才导致两部作品中的保罗呈现截然不同的形象。张博士独特的解析,令大家耳目一新。
第二场讲座由陈广春博士带来的“神圣出生叙事与民族身份认同——对前-祭司层中撒拉不孕故事的历史鉴别解读”。圣经中“不孕”的女性并不少见,陈博士以撒拉不孕的故事为例,追根溯源,从而引申出不同学者在这件事上不同解读的声音。陈博士说,其实“撒拉不孕”更重要的是一种隐喻。他以考古学、当代历史批评学的学者观点为佐证,以圣经中先知书记载的历史事件为辅,从多个角度论证,最终得出了以撒神圣出生的真正意义,乃是神履行与亚伯拉罕之间的约定的一种表现。
最后一场讲座是来自陈艳君博士的“新历史主义圣经批评的特征及实践”。圣经历史批评兴于20世纪晚期,它的“新”是因为其研究路径已然不再是定睛“历史”,更多的是关注圣经文本中容易被忽略的人物或事件的“斗争、边缘、跨文化、跨时代的利益”等。她以圣经中王下6:24-33“两个食人母亲”的故事为例子,和所罗门王时期的智慧断案进行对比,用新历史主义圣经批评的方法,让大家跳出固定的文本思维,从而试着关注圣经中的弱势群体,发现文学研究的多样性。
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,四位讲座嘉宾悉心地答疑解惑,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。梁慧教授表示研究圣经的进路并没有界限,但要建立在可靠的文本之上;只有寻求上帝的启示,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真理的发现者与应用者。